
黴漿菌的治療藥物
首先黴漿菌的治療是依賴抗生素,有時候會合併支氣管擴張劑或是類固醇進一步讓支氣管擴張,協助藥物清除細菌的同時也緩解發炎跟咳嗽的症狀。有的家長聽到抗生素跟類固醇就連忙拒絕,上禮拜一個家長帶小孩來看濕疹,要求藥膏裡面不能有類固醇,也不能有抗生素,小朋友不小心吃進嘴巴希望是安全的,我看了半天,開了氧化鋅跟抗組織胺藥膏給他,說這樣效果會不明顯,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風跟乾燥,避免小朋友抓破皮膚,然後就家長就說那都沒有有效的藥膏嗎?我實在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明她不敢用的那些藥就是有效的藥膏。所以如果不希望使用抗生素的話,就只能靠增強自己的免疫力來對抗黴漿菌了,大人多數情況還是可以在四到八周靠自己戰勝病菌。
那為什麼醫師會問我要自費?
黴漿菌雖然也是以抗生素為主要治療藥物,卻不是一般常見的盤尼西林類或頭孢類抗生素,一般來說是以紅黴素、四環黴素類,或更強的喹諾類抗生素才能覆蓋到黴漿菌。而一般診所醫師會問的自費抗生素通常是指屬於紅黴素的Azithromycin(日舒)。日舒的使用有其優勢,比如治療只需要三天,一天只需要吃一次,也符合一般診所開藥三天的習慣。而健保給付的是相對傳統的Clarithromycin(克拉黴),它也是屬於紅黴素,目前的指引建議治療超過5天即可,所以會需要病人回診一次,不過本身會有一些額外的氣管抗發炎效果。這兩種紅黴素的藥物共通的有點就是在小朋友身上使用幾乎沒什麼禁忌,拉肚子的比例大概十分之一,價格也不貴,缺點是COVID疫情過後這幾年台灣的黴漿菌株對於紅黴素類的抗藥性越來越多,有時候可能高達九成。而大人通常比較常用來治療黴漿菌的Doxycycline(多喜),不僅價錢便宜,一天視嚴重程度吃一到兩次也不算太不方便,不過因為屬於四環黴素類,所以傳統上為了避免糾紛,不用在八歲以下的兒童,因為傳統的四環黴素會有讓兒童牙齒變色的風險。雖然近期的研究指出Doxycycline似乎沒有這個副作用,不過通常為了避免爭議,醫院的醫師在必要的情況下會跟家長討論後再使用。更強力的是Levofloxacin(可樂必妥),診所開的出來最強的抗生素大概就這個了,但因為早期藥物實驗的時候發現可能會造成未成年動物的關節炎,所以一直都沒有做是否在十八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的安全性測試,臨床上也不建議在一般情況下使用在未成年人體上。不過近幾年病菌抗藥性問題越來越嚴重,目前的觀察傾向在未成年人體身上似乎不會造成關節病變,不過一樣一般是在醫院不得已的時候才會使用。
所以什麼藥物比較好?
以黴漿菌治療來說,就跟黴漿菌的篩檢一樣變幻莫測,有的研究指出來接受黴漿菌治療的病人,就算給理論上應該沒有效果的盤尼西林類抗生素也會有效,另外搭配支氣管擴張劑或類固醇也會進一步增加治療效果,所以目前傾向認為黴漿菌治療可能不單純是把黴漿菌殺死,而是一個讓支氣管發炎逐步緩解的過程。因此我自己的第一選擇通常是Clarithromycin,因為他本身就有抗發炎的效果,對於常合併的氣喘也有一些緩解作用,又不用自費,缺點是病人要回來看第二次。至於抗藥性,因為跟Azithromycin屬於同一類,所以如果其中一個沒效那另一個也不會有效。但當然家長特別要求的話就開Azithromycin也沒問題。而大人我通常第一選擇是Doxycycline,避開了抗藥性的問題,也有額外緩解支氣管收縮的效果,還能抗發炎,我覺得一舉數得。經驗上有幾個治療失敗的換成盤尼西林類的抗生素也確實有效,所以真的跟理論不太一樣。
那小朋友吃了沒效怎麼辦?
首先還是可以試試看換成一般的盤尼西林類抗生素,同時要努力解決支氣管擴張跟氣喘的體質,合併其他的藥物協助控制氣管的發炎狀況。另外也要注意的是,一般感冒後咳嗽拖二到四周其實不少見。如果真的發炎也想辦法控制了、氣喘也控制了、抗生素也試過了,症狀還是很像典型的黴漿菌感染:乾咳、低燒、沒有突然惡化等,那恐怕還是需要到醫院使用比較有風險的抗生素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