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咳嗽不會好是不是黴漿菌感染

咳嗽都不會好該不會是黴漿菌吧

感謝新聞的宣傳,最近民眾對於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黴漿菌感染這幾個名稱越來越熟悉,於是開始常常有人咳嗽就開始問自己是不是黴漿菌感染。尤其最近去過日本的話,更是擔心會不會像新聞講的那麼嚴重。我自己小時候就是一個超愛咳嗽的孩子,憑一己之力半夜咳到把全家人挖起來的印象我還記憶猶新,所以跟慢性咳嗽有關的疾病我都特別在意,切身之痛還是讓我比較記憶深刻。我自己鐵定是有過敏體質,輕微的氣喘症狀也有,所以我長年依賴除濕機,除了控制濕度也間接去除過敏源,氣喘的部分因為大部分時間症狀不明顯我就沒有特別治療,但也導致我感冒的時候很喜歡用茶鹼跟乙型交感神經刺激劑協助支氣管放鬆,顯見我真的很在意咳嗽。

首先黴漿菌號稱行走的肺炎,意思就是症狀不明顯,肺都白了一片病人還是自己走著進來不在少數,更何況沒那麼嚴重的,因此很常聽到診所跟醫院喜歡用黴漿菌篩檢或自費的核酸檢查來告訴病人他得黴漿菌感染。不過實際上比較準確的方式通常是事後才能知道,也就是一個月後再抽一次黴漿菌的急性抗體,看是否超過第一次抽血的四倍以上,才能證明是黴漿菌感染,但抗生素療程從三天到十四天不等,一個月後病人早就好了,很少會回來驗證是不是黴漿菌感染。而一般篩檢用的是抗體篩檢,過去半年到兩年內只要有接觸過黴漿菌,驗起來就有可能呈現陽性,核酸檢查驗的是黴漿菌本身,但因為黴漿菌本身在環境中就蠻常見,事後統計發現檢驗出黴漿菌跟是不是黴漿菌感染沒有很直接的關係,換句話說,因為核酸檢驗很敏感,不小心檢驗到只是路過病人氣管的黴漿菌就被當作陽性了。

以症狀來說,黴漿菌感染幾乎是很難區分出來,乾咳、低燒、喉嚨痛、頭痛、胸痛、疲憊、輕微喘,有些人早上眼睛會有點水腫,或是關節痛、紅疹等。隨便挑一樣出來都可以講得出至少十個病會有這個症狀。因此通常我都是看時間為主,如果你有典型的黴漿菌症狀,但是才開始三天,我通常會當作一般感冒治療,但如果已經三個禮拜,甚至五個禮拜了,那我就會詢問要不要嘗試當作黴漿菌感染治療,因為黴漿菌感染前三周通常是慢慢的逐漸變嚴重,一般根本想不起來是確切哪一天開始的,講得出是開學後開始或是回國後才有已經很不錯了,所以講得出剛開始三天我通常不會懷疑黴漿菌。不過我自己的經驗是有時候家長自己也弄不清楚,一來小朋友只要上學,感冒的次數就很頻繁,有時候支氣管比較細就容易後面拖一個咳嗽一兩個禮拜才好,然後剛咳好就接著下一次感冒,根本弄不清楚什麼時候開始算這一次,然後病人又怕自己症狀講得很輕會沒被醫生注意到,就會講的嚴重一點,常常聽到家長說小孩咳了快三個月,然後雲端藥歷看起來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就症,這時候也會造成判斷困難,如果症狀時好時壞,那很可能是感冒距離很接近造成的,但如果越來越嚴重,那真的要懷疑是不是有個感染還沒有被解決。

病人很常說篩檢後,醫生給了黴漿菌的藥,然後就好了,所以就會要求篩檢。不過其實並沒有專門屠殺黴漿菌的藥,只是說一般感染用的抗生素有可能對黴漿菌感染無效,但是對黴漿菌感染有效的藥也同時對其他的病會有效,所以吃了黴漿菌的藥就好了,不代表真的是黴漿菌感染,大家可以在陳述病況的時候仔細回想一下,協助醫師評估,如果對治療的藥物不排斥的話,其實不一定需要篩檢才能治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