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以為妥瑞氏症是一個在身心科治療的疾病,直到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之後,才發現在台灣的小朋友其實有很高的比例是由其他科的醫師幫忙開立藥物的。我在小兒科開診的經驗中,無論是預防保健時或是家長主動來諮詢,發現小朋友發展進度可能有異常的時候,家長通常很排斥到醫院的兒童身心科做進一步的篩檢,而比較偏向到神經科或是復健科進行篩檢。當然每個科的醫師都各有所長,但身心科是少數有針對兒童特別成立次專科專門進行訓練的科別,而我很少聽到有復健科或神經科專門只看小朋友的。除了家長的偏好,目前在台南還堅持有看兒童精神科門診的醫師並不多,多數都轉看一般成人門診,所以也進一步惡化需要其他科醫師幫忙的狀況。
我在門診曾經有媽媽帶著八歲小孩來抱怨說她被診斷了妥瑞,然後居然沒特別講就開始吃藥了,然後就開始大罵那個醫師沒良心。那個醫師是非常有名的小兒科醫師,聽媽媽的一面之詞是說她只是帶小孩去看感冒,順便抱怨了小朋友會一直擤鼻子,發出一個抽噎的聲音,小兒科醫師就說那可能是妥瑞氏症。回家吃了兩天藥學校老師告知小朋友精神不太好,問問最近有沒有異常,家長看了藥單才發現裡面有Aripiprazole(安立復),所以來我門診諮詢。實際上發生什麼情況我也不知道,畢竟聽起來他們平常習慣在那邊就診,或許這個症狀已經持續很久也說不定,眼前我只能憑家長的說法提出我的意見。
一般民眾知道的「妥瑞氏症」根據診斷手冊其實要分兩種,一種是真的妥瑞氏症,另一種是持續性聲音或動作抽搐疾患。真的妥瑞氏症需要小朋友有至少一種聲音的抽搐及一種動作的抽搐,而持續性聲音或動作抽搐疾患則只需要聲音或動作其中一種的抽搐就可以。兩個診斷都要求小朋友必須持續一年以上有症狀才能診斷。對於一般民眾或其他科醫師來說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有症狀還要超過一年才開始治療;也很難理解為什麼要分成兩個病。但同樣的診斷標準讓身心科醫師來讀,我們會知道這個標準在暗示兩件事情,首先,如果症狀發生的時間不超過一年,那小朋友抽搐的症狀很有可能會自己好;另外真的妥瑞氏症跟持續性抽搐疾患的病程不一樣。查閱文獻後就可以知道:真的妥瑞氏症的通常在小學一年級前後開始,到小學五到六年級最嚴重,之後會慢慢好轉,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比例到成年階段還有明顯症狀。而持續性抽搐疾患會晚個一兩年才開始,抽搐通常也比較不嚴重,不需要服藥的比例也明顯比較高,成年後還有明顯症狀的比例也明顯低很多。
最後是抽搐這個症狀本身。動作疾患我們要分成可控制跟不可控制的,比如癲癇發作是不可控制的動作,而帕金森氏症的發抖可能是可以控制的,原發性顫抖是無法控制的。而抽搐是可控制的,雖然不太可能要求無時無刻都自我控制,但暫時的控制是完全做得到的。因此對一個小學的小朋友來說,通常他們還沒辦法很清楚表達的時候(試試看在小朋友發燒的時候請她比一下肚子哪裡不舒服,通常會畫一大圈給你看),要區分是小朋友自己刻意的動作、下意識的動作、習慣的動作、還是抽搐,需要真的花一段時間評估,在感冒或過敏症狀明顯的時候依賴擤鼻子的動作作為抽搐的判斷依據有時候不那麼適合。即便真的是抽搐,持續時間如果不長,自己好的可能性也不低。我不會選擇在這個時間點開妥瑞氏症的藥物,反而是開給小朋友感冒藥,檢查有沒有氣喘或是季節性過敏的症狀就讓他們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