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歲的女性來門診問自己是不是失智了,想做檢查。她說很常事情要講然後講不出來,出門忘記帶東西,打開冰箱忘記要拿什麼。症狀聽起來不典型,但病人往往是累積了很多擔心才會來求診,對病患來說,她講了她的症狀跟焦慮,醫師隨便聽一聽就跟她說這個不是失智,無法說服她。所以解釋了一遍失智的症狀後,確認她的意願後,我們還是約了時間幫她做失智檢測。
這位患者的症狀為什麼說不典型呢?對一般人來說,失智的重點在於遺忘,忘記了重要的或是常見的東西,顯然是忘記不應該遺忘的東西,那自己如果不年輕了,確實很容易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失智。但對於常看失智的醫師來說,遺忘是人的天性,不然小時候怎麼考試都不會寫,不就是忘得太多嗎?況且人隨著年紀增加,記憶力越來越差是必然的,有的人動不動就講自己三十年前記憶力有多好,我心想我三十年前跑步也很快啊,比較的基準一直都應該是同樣年紀的人,而不是自己以前是什麼樣子,即便是常見的失智分級測驗也會依據年紀跟教育程度調整及格分數的。因此我在聽失智的症狀,其實一直都是以遺忘的模式為主,也就是在什麼情況下遺忘,這才是判斷典不典型的依據。以事情要講但是講不出來為例,通常失智患者不只是當時要講講不出來,甚至過一下子連自己講不出來都忘記了,再問她一次一樣的問題她還說剛剛有講出來,然後請她再回答一次還是講不出來。也就是說這個遺忘是連續的,一連串的資訊轟炸下病人完全無法招架,連事情不記得都不記得。但既然自己會來診間說自己什麼事情忘記了,什麼時間、地點、什麼事情沒講都清清楚楚,顯然這個遺忘不是連續的,而是特定的事情被遺忘了,因此就不像是典型的失智。這也是為什麼失智患者通常都是被家人帶來,而很少自己前來就醫的緣故,因為她自己根本就不知道。
解釋了一堆病人還是很擔心,我們就約時間幫她實測,確認有沒有輕微認知障礙,也就是未達失智標準,但是已經開始有退化跡象的測驗。我通常在病人測驗前不會告知他們測驗內容,避免有的人會擔心測驗還特別考前預習,所以測驗的內容就不特別在這裡說明,但施測時間通常二十分鐘,加上解釋結果等等的時間,通常一定要預約時間,不然後面等的病人會崩潰。
測驗做完了,病人的分數接近滿分,離退化還很遠,病人鬆了一口氣,才開始講她的先生跟她相處的困難,吵架時常常要講什麼東西講不出來,被罵一定是她失智了,所以她才來求診。我想她其實自己心裡也清楚自己不是失智,但她還是需要一個證據,因此雖然一開始就可以猜得到病人不需要測驗,但如果就直接拒絕她的需求,應該後面也不會開始吐露心裡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