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還是憂鬱

失智就是憂鬱

被小孩帶來門診檢查有沒有失智的老人家,我覺得大多數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連清潔阿姨都知道她是失智的老人家,另一種則是誰看了都不確定的類型。我就有門診來的是一個被詐騙集團騙了兩棟房子的69歲女性,被子女帶來檢查是不是失智造成判斷能力減損。在門診這位阿姨一邊哭一邊又不肯相信自己是被騙,老實說我想起我高中同學的結婚基金被網遊的網友詐騙後也花了一段時間才相信自己是被騙,我實在也不好意思苛求這位阿姨要瞬間清醒。

通常這種被帶來檢查的老人家,一般是最近發生了一些大事情,可能喪偶、跟媳婦鬧脾氣、被騙、生意失敗、跟兒女吵架等等,通常都是有大事件發生後家人才覺得病人的反應似乎不太適切,或是跟以往不一樣,這時候才會送他們來醫院檢查。如果沒什麼大事情發生還讓家人想送來醫院檢查,那通常是真的很嚴重了,或是真的久久回家一次才發現有異狀。既然是在大事情發生之後,老人家的情緒往往正處在比較脆弱的時候,不管是憂鬱、焦慮、調適困難、甚至失眠等,都會造成老人家看起來有了失智的症狀。比如焦慮的老人家因為心裡掛記著擔心的事,往往記不得自己問了什麼問題,一樣的問題會反覆問,好像記憶力變差了一樣。憂鬱的老人家可能根本提不起勁,不喜歡出門,什麼都顯得沒有興趣,好像很多事情都變得沒辦法做。失眠的老人家可能整天都渾渾噩噩,常常連一整天連要吃什麼都無法決定,好像連照顧自己都有了困難。換句話說,在這些情緒當頭,往往會有很多看起來像失智的症狀,需要仔細詢問,但情緒當下老人家也對於提問愛理不理,就會讓診斷變得很棘手。

失智跟憂鬱或焦慮的關係還可以更複雜,統計發現老年人的憂鬱很可能就是極早期失智的症狀,也就是在失智前的十年內,很有可能會發生憂鬱或恐慌的發作。一旦憂鬱沒有被治療,很容易一直憂鬱下去,最後變成就真的失智了。另一方面,失智的患者,因為想事情沒辦法想清楚,更容易孩子氣,也容易理不清頭緒而出現憂鬱的症狀。也就是說,失智跟負面情緒並不是兩個互不相干的疾病,而是兩個很容易手牽手,一前一後來報到的疾病。以現代醫學來說,雖然還是有無法控制的憂鬱或焦慮,但是在使用藥物的情況下,大概有超過八成可以把症狀控制下來,完成療程後可以不用吃藥的患者也不少見,反倒是失智的治療進展緩慢,不僅目前藥物只能夠減緩失智惡化的速率,無法逆轉,效果也不是很好,很多人吃了沒有效果,健保給付也很侷促。甚至說控制失智症狀的藥物或其他治療也是一直難產,目前仍沒有什麼副作用少又有效的方式。因此在我的門診,失智固然需要評估跟檢查,但往往治療的主軸都是憂鬱或焦慮,畢竟把問題的一半處理好,至少症狀可以少一些,相處的家人也才比較能喘口氣。

因此這個病人先被安排了檢查,排除其他的身體狀況造成的判斷力下降,比如老人常見的譫妄。接著就開始憂鬱的治療,等到藥物開始發揮效果,憂鬱的症狀開始退去之後,再安排失智評估,評估起來阿姨的失智分數還不到最輕的程度,但因為情緒改善,已經可以開始跟子女一同處理財產跟法律的問題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